您的位置:鄂州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 > 信息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
土地流转“开花” 产业扶贫“结果”
【字号: 】   【复制链接】   【转发】   【纠错】   【打印】   【关闭】    2019年08月16日   
来源:惠州日报

“花盆方向摆好,要对着太阳……”近日,记者走进博罗县杨村镇羊和村花卉基地的大棚时,看到了热闹的一幕。

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。精准扶贫工作在该村推开后,作为扶贫项目,花卉基地流转羊和村近1000亩土地,主要用于种植蝴蝶兰等高附加值花卉产品。一期38亩地用于6个大棚的建设,目前已有2个大棚投入使用,其余预计在今年10月中旬前全部投用。

记者在已经投用的一个大棚中看到,兰花花苗整齐摆放,工作人员表示,棚内约50万株兰花预计在春节前上市。

在另一个大棚,工作人员将一批批兰花苗运入大棚,并逐一“上架”。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派驻羊和村第一书记肖岳云看着温室大棚的投用,露出欣喜的笑容。

“以前我在家种植水稻,现在这里工作没那么累,收入还高一点。”55岁的王群妹是当地村民,她丈夫身体不好,家里靠王群妹种地和儿子开大货车维持生活。在村干部的协调下,王群妹来到温室工作。离家近,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赚钱,一举两得。

“土地流转可为村民增加收入,大棚也将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。”肖岳云介绍,如果全部投入生产,6个大棚需要100多个工人,不仅可以解决村里贫困户的就业问题,还能消化当地和其他村的富余劳动力。

项目全部投产后,预计可为村集体年增收约30万元,为村民年增收约300万元。这样可观的数据,放在过去,是这个省级贫困村村民想都不敢想的。

杨惠英是贵州人,1990年嫁到羊和村。在她的记忆中,大棚所处的位置,曾有村民大面积种植水稻作物。但依靠种植水稻,远不能满足村民发展经济的需求,导致人口大量外迁、劳动力转移。在2016年以前,这片土地上仅剩下部分留守老人零星耕种的些许水稻,以满足日常食用。

“肯定高兴啦,谁都没想到这么偏僻的地方也发展起来了。”杨惠英说,如今村民陆陆续续回来了,特别是家里留有小孩、自己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,回村工作既能顾家又有钱赚。

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,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。我市《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(2018—2020年)》提出,接下来将建设一批特色鲜明、带动能力强的扶贫产业,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、乡村旅游、设施农业、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第二、三产业,辐射带动建设一批旅游扶贫、电商扶贫、光伏扶贫等特色产业扶贫村,提升产业扶贫的组织化程度。

在脱贫攻坚路上,羊和村走出了大产业带动全村脱贫致富的路子。“花苗植培室正在建设,以后还会建兰花展览区,将项目打造成旅游点。”羊和村干部陈少锋说,开发花卉项目后,将实现兰花培育、种植、购销一条龙。此外,大产业还开启了该村的“腾飞之路”,一个利用村里水库发展生态旅游的产业项目已在洽谈中,羊和村正迈上更广阔的致富之路。

文/图 惠州报记者刘建威

 


 
鄂州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17 www.eznccq.com All Right Reserved  
地址:鄂州市鄂城区滨湖西路122号 邮编:436000 电话:027-60698697 传真:027-60698697
网站备案:鄂ICP备13017319号-1 后台管理 技术支持:湖北翔天科技
1000 内容页访问计数